
参展商参展最容易踩的10 个坑!
标签:
参展商在筹备和参与展会时,常因信息不对称、经验不足或服务方失信而陷入风险。结合行业案例与政策规范,以下是最易踩的10个坑及避坑策略:
1. 遭遇“骗展”:虚假宣传与展会缩水
表现:招展方夸大展会规模(如宣称“国际级”“百家名企参展”),实际到场企业寥寥,或临时更换偏远场馆。
案例:某机械展宣称有西门子等名企参与,实际均为小商户拼凑,参展商损失数万元。
避坑:
核实主办方与展馆合同(查看展馆官网排期);
要求提供展会工商登记证,比对名称一致性。
2. 展位倒卖:楣板信息与实际使用者不符
表现:部分展商高价转租展位给未备案企业,导致展品混杂、客源不精准。
风险:若被巡查发现,展位将被查封,列入博览会黑名单。
避坑:
签约前查验《展位确认书》原件及参展商会员认证;
拒绝联营、挂靠等转租形式。
3. “展虫”混入:假冒伪劣商品冲击正品
表现:流动商贩在公众开放日兜售假珠宝、过期食品,利用低价吸引观众。
影响:正品展商客源分流,品牌信誉受损(如燕窝展商因劣质竞品冲击销量)。
避坑:
选择实行“双证管理”(展位确认书+会员认证)的展会;
举报非展位内销售行为。
4. 展品运输事故:物流破损与清关延误
表现:组展方未做防水防震处理,或违规通关导致展品霉变、扣留。
案例:某企业展品海运至印尼后全部浸水生虫,损失10万元。
避坑:
签订运输合同时明确责任条款(含赔偿标准);
选择有跨境资质的物流商(查验商务部备案)。
5. 知识产权侵权:无意识展示仿品
表现:展品涉及未授权专利或商标,遭现场投诉查封。
风险:展品下架、法律追责(如广交会违规企业禁入3年)。
避坑:
提前检索展品专利状态;
保留设计图纸、专利证书等溯源文件。
6. 展位选址陷阱:冷区客流稀少
表现:展位位于通道末端或竞品密集区,观众流量不足。
案例:马来西亚燕窝展商因12家同行扎堆,客源严重分散。
避坑:
要求主办方提供展位图,优先选择主通道或入口处;
合同中写入“最低人流保证”条款。
7. 展品真伪争议:缺乏权威认证
表现:高价商品(珠宝、燕窝)无质检证明,观众质疑后拒购。
应对:
现场展示SGS检测报告、原产地证书;
利用展会鉴定服务(如东博会场馆设珠宝检测中心)。
8. 中介资质缺失:跨境参展手续不全
表现:组展方用边境证替代护照,导致展商无法入境(如越南展团被拒事件)。
避坑:
核实中介的商务部境外办展资质及贸促会报备记录;
拒绝“边境通行证”等非常规手续。
9. 现场管理混乱:配套服务缺失
表现:安保不足致展品被盗、电力供应中断、WiFi瘫痪。
案例:某展会未设储物柜,闭馆后贵重展品丢失。
避坑:
提前考察场馆往届评价;
要求主办方书面承诺24小时安保及应急响应。
10. 展后纠纷无解:组展方推诿责任
表现:展品损坏、效果未达承诺时,组展方拖延赔偿或失联。
案例:厦门盈拓以“95折参展”搪塞客户10万元损失。
避坑:
合同明确违约条款(如“效果未达70%退全款”);
选择分期付款(尾款占30%以上)